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17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淮左江子川是第一名。”有中了黄榜的贡士答道。

  举子一旦中了黄榜,急切的心就会彻底定下,也就有了望一眼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究竟是谁的闲心。

  “江子川?”有人惊诧道:“莫非是【韩门立雪】的淮左江郎,江昭?”

  “就是那位!”

  这时,几个小厮也走到了江昭与江志身边,喜气洋洋的汇报喜讯。

  “赏!”

  “都赏!”

  “几个去看黄榜的赏五十两,待在宅子的赏十两!”

  “哈哈哈!我孙儿中了!”

  江志抚须大笑。

  会元啊!

  一般来说,殿试不会大幅度的更改名次。

  更别提孙儿还是名扬天下的人物。

  哪怕再是改变名次,怕也能稳一个三鼎甲!

  三鼎甲,什么概念啊?

  一时间,江志长笑不止,一把老骨头尽是透出意气风发。

  一经赏赐,可谓主仆欢心,皆是一脸的喜意。

  “那位就是江子川?”有上了榜的贡士望向举止儒雅的江昭,认可的点头道:“不愧是会元啊!”

  “不愧是淮左江郎,不单尊师重道,名满天下,才学也是一等一的好啊!”有贡士赞同道。

  这就是名声的好处。

  过往,几乎历年的会元都会遭到质疑。

  凭空的冒出来一个不知名的人物,你说你是第一?

  我不信!

  如今,江昭声名之旺冠绝一代,会试第一却是少了很多争议。

  当然,考官排序时可能也有这样的考量。

  若是有一人与江昭才学一模一样,那排名更高的一定的江昭,为的就是减少一些无端的争议。

  “诶,第二是谁啊?”有未曾登上黄榜,心中不服的举子盯上了第二名。

  “记得是叫章衡。”

  “凭什么,他凭什么第二?”考生大声质疑了一句。

  江子川名扬天下,老子干不过,也就认了,章衡一个寂寂无名之辈,凭什么第二?

  “我自认不比他差,凭什么他是第二,我这样的才学都未曾上榜?有黑幕!”

  “子川,你可得请客啊!”苏辙笑着走出了人堆。

  有了结果的他,心中安宁,走起路来可谓闲庭信步,无声间透露出意气风发。

  江昭一笑:“瞧子由一脸的喜色,我定让子由不醉不归。”

  “如何?”江昭拍了拍苏辙的肩膀,笑而问道。

  “七十八名!”苏辙笑道。

  他一次科考就中第,心中很是高兴。

  “这次,定然得好好庆贺。”章衡走了过来,举手投足尽是意气风发。

  同一时间,走过来的章惇脸色很是难看。

  他也中了,但作为叔叔,他没考过侄儿。

  作为叔叔,输给侄儿,他不服!

  “恭喜子川。”章惇上前行了一礼。

  “多谢。”江昭望出章惇脸色不对劲,却也不知该怎么安抚。

  毕竟,章惇是上了榜的,只是人家自我要求够高,心中不满意而已。

  章惇沉着脸站了几秒钟,一边往边上走去,一边说道:“恭喜侄儿名列第二,但愿侄儿实至名归。”

  章衡心中正是欣喜,并不与族叔计较。

  不一会儿,苏轼也走了出来。

  “怎么样?”江昭问道。

  “五十三名。”

  江昭微微点头。

  一般来说,一甲三名,二甲六七十人。

  论、判、诏、诰、表第一的成绩应该是把苏轼的综合排序拉高了不少,达到了二甲末的水准。

  一如苏辙,七十八名,差不多就是三甲前列的水准。

  当然,考了二甲末或三甲也并非没有翻身的机会。

  实际上,哪怕考中了进士,都还有一场考试,也即庶吉士考试。

  一般来说,一甲三名是直接授予官职,入职翰林,任职翰林官员。

  所谓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翰林院就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库、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的摇篮。

  二甲与三甲进士也有机会入翰林,也即庶吉士考试。

  过了殿试,礼部还会举行一场选拔,三四百位进士选出三四十位庶吉士,一齐入翰林院学习深造。

  这些入翰林院学习深造的进士,暂时不会被授予官职,经过三年的深造学习,还会有一场考试,名为散馆考试。

  三四十人,有三四成的人可以通过散馆考试,就此留在翰林院,正式授予翰林官职,于翰林修书,自此可称出身翰林。

  上岸的十几人,也就是三年一次春闱大试,普天之下万万读书人中最为优异的存在。

  一届,几十万学子,选出过万举子,又选出几百进士,几百人又选出十余人,可入职翰林。

  这十余人,前程无量,就算是熬资历都能熬到三品。

  当然,因政治争斗和身体因素,实际上也就五六个人有机会熬到三品,其余的要么是遭到政治打击,要么是身体不行,没有熬资历的天赋。

  饶是如此,却也相当不俗。

  熬资历就熬到三品,何其恐怖?

  江昭望了望几人。

  苏轼、苏辙、曾巩、曾布几个都是二甲末或者三甲,这没得说。

  但考庶吉士一事,却不一定。

  毕竟,就几人未来的成就来看,曾巩肯定都是自己菜,庶吉士无望。

  苏轼、苏辙和曾布,这几位大概率是成了庶吉士。

  几人都是干到了文官顶尖的存在。

  这也不奇怪。

  第一次考试,有些人就连考题是什么形式都不清楚,临场发挥差一点也正常。

  以往,也不乏一些考生一举从三甲干到一甲。

  更何况,这是嘉佑二年?

  就在这时。

  苏轼一叹,钦佩的说道:“子川之才,真是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以往,他已自认才学不凡,可真正上了考场,他才知道自己还是小觑了天下英雄。

  江昭一怔,下意识的望了一眼章衡。

  要是没记错,这话是苏轼评价章衡的吧?

  当面就.抢啊?

  “子瞻太过赞誉,昭愧不敢当。”

  当面就当面吧!

  不一会儿,其余的人也都出了结果。

  曾巩三百一十三名,曾布一百七十五名。

  张辞一百六十五名,陈辅未中。

  相比起已经二十六七的张辞,陈辅少了好几年的积累,运气也差了点。

  此外,参加春闱的两三百名淮左举子,中了二十七人,几乎都是四十来岁的老者。

  该说不说,扬州不愧是繁华之地,学业兴盛。

  此次万人大考,取三百八十余位进士,差不多是百中取三的概率。

  扬州不到三百人参加,二十七人取得贡士,近乎百取十,实在是惊人。

第22章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4k)

  文德殿。

  灯火摇曳,檀香袅袅。

  赵祯一手倚着御案,一手紧握朱笔,批示奏疏。

  御案一角,已经摆放了不少批示过的东西,要么是内阁呈上来的折子,要么是两京一十三省封疆大吏上奏的奏疏。

  “陛下,韩尚书抵京,特来拜见。”一位紫袍老太监轻声快步走上前通报。

  “哦?”赵祯抬了抬头,挥手道:“让他进来吧!”

  “是。”老太监连忙去通报。

  不一会儿,一袭紫袍的韩章大步入殿,步伐甚是急促,就连腰间金鱼袋都撞得叮咚作响。

  “臣韩章,拜见陛下!”韩章重重伏拜。

  赵祯抬眼望去。

  韩章鬓角已染霜色,举止间不复庆历新政时期的意气风发,更多的是沉稳平和。

  赵祯心头一叹。

  韩卿老了!

  朕,也老了!

  望着大殿之上仍是俯首的韩章,赵祯罢了罢手:“爱卿不必多礼。”

  “赐座。”

  “谢陛下!”

  韩章起身,走到御赐位子坐下。

  封疆大吏入京,须得第一时间拜见君王。

  一般来说,时间要么是入京的第一天,要么是入京的第二天。

  韩章是午时抵达的汴京,本是有意过两天再来拜见官家,可他心中实在是震荡不已,根本静不下来。

  于是,他也就干脆来拜见。

  一落座,韩章就止不住的左右望来望去。

  他心中震荡激动,既是急切于见官家,也是急切于再次走进文德殿。

  六年前他就来过一次汴京,可那次仅是来面见君王,寻求起复召回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