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55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主座,赵祯震怒,愤而掀开奏折文书。

  这御书房内的臣子,无一例外,都不肯选择“不立嗣”。

  甚至,就连王钦若与庞籍,都已经下场。

  “陛下息怒。自古而今,皇嗣之事,皆是关乎家国。大周已有九年无有皇子,更别提东宫太子。

  老臣以为,还是过继宗室,立为皇子方是稳妥。”

  宰辅大相公富弼上前一步,没有半分退让之意。

  作为百官之首,又是一向无子的他,论起劝谏君王立嗣的事情,没有半分畏惧。

  为官做宰,无非要的就是官声和史书留名。

  官家不立皇嗣一事,他希望能在自己担任百官之首的期限内得到解决。

  赵祯起身,见宰辅大相公没有退让的意思,不禁怒斥道:“孔圣之父叔梁纥,七十从心方生孔圣,朕未必不能再诞皇子!”

  “可叔梁纥,亦有长子名为孟皮,虽腿有残疾,却也并未绝嗣。”

  富弼据理争辩,说话非常直白。

  孔子七十出生,但他并非长子,哪怕孔子不出生,他的父亲叔梁纥也有儿子。

  哪怕孟皮腿有残疾,也可勉强为继承人。

  “你也没有儿子。”赵祯眼眶微红,长长一叹:“富卿应是可以理解朕的难处啊!”

  皇帝打起了感情牌。

  “臣无儿子,是以更能理解无子之痛,也更理解继承人的重要性。”

  富弼重重一扣:“臣无子为一家之事,陛下无子,事关一国,不可不过继宗室啊!”

  “彭!”

  打感情牌没用,说也说不过,赵祯怒而拍案。

  又是愤怒,又是怨怼。

  既怒富粥同样无子却不理解自己,也愤怒苍天不公。

  作为皇帝,赵祯他其实也清楚自己不太可能再有皇子。

  他已经四十有七了!

  但,心中清楚,却也不影响他心存侥幸。

  他心底,实在是不甘心。

  这可是皇位,至尊之位啊!

  “唉!”

  赵祯长长一叹,有些颓丧的抵着御座,久久不言。

  “都下去吧!”

  “朕,自会考虑过继宗室的事情。”

  这位仁慈的官家,实在没办法,无赖的使起了拖字决。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宰辅大相公富弼再上前一步:“陛下,储君之事,事关江山社稷,臣请陛下为了天下黎民百姓,早日立嗣!”

  言罢,又是重重一扣。

  赵祯罢了罢手,抚着眉心没有说话。

  经过九个月的修养时间,臣民祈求立嗣的决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臣等告退!”富弼起身,又是一礼,往后退去。

  其余的几十位大员,有样学样,一一行礼退去。

  长达九个月的时间以来,首次劝谏立嗣,六位内阁大学士齐齐下场!

  江昭惊鸿瞥了一眼。

  以后的日子,怕是不可能太平喽!

第54章 或许可以发一发皇帝财?

  韩府,书房。

  韩章、江昭、王尧臣、张方平、章衡、苏轼、苏辙、曾布八人汇聚,一齐论书法画作。

  其中,韩章、王尧臣、张方平三人属于是韩系老一辈的核心人物。

  所谓核心人物,往往是指三品以上的官员。

  韩系的老一辈有七位核心人物,因庆历新政的缘故,都已遭贬。

  自从韩章入阁,其余几人也都相继入京。

  一如江志致仕空缺出来的右副都御史的官位,就被一位名为吴中复的韩系老人补缺。

  这位也是御史出身,因弹劾刘沆、梁适而遭贬。

  江昭、章衡、苏轼、苏辙、曾布几人都是年轻一辈。

  其中,唯有江昭算得上核心人物,乃是以下一代党魁的标准培养。

  其余的几位,则是勉强算“半核心”人物,属于是韩系年轻一代重点培养的人。

  这几人,苏轼,苏辙是受过张方平的举荐,因而入了韩系。

  嘉佑元年,张方平尚在益州任职知州。

  彼时,苏洵曾带着苏轼、苏辙去拜谒过张方平,两人受到过张方平的举荐,自此有了些来往。

  自从苏轼、苏辙考上了功名,两人又经张方平的举荐,拜见了韩章,自此也就成了韩系的人。

  章衡则是因其叔父章得象的缘故。

  汴京内阁的六把椅子,皆是传承自太祖、太宗时期。

  晏殊、韩章二人,就传承自名相寇准一脉。

  章衡的叔父章得象,也是传承自名相寇准一脉,且曾是党魁。

  也就是说,章得象、晏殊、韩章,其实都是一脉的人。

  不过,章得象其人,于政见上并不鲜明。

  既不保守,也不改革。

  庆历新政尚未正式发起以前,新政党曾大肆打压过政见保守的官员,章得象就是其中之一。

  彼时,新政官员曾称“章得象一切宗党亲戚,皆抑而不进”。

  时间一长,章得象受到的打压就越狠,慢慢的也就逐步退出了官场。

  章得象下去,晏殊也就上位。

  彼此有个先后关系,甚至也发生了党内争斗。

  当然,党内争斗,都不会太过火,往往也就止步于权势的交接。

  人与人的政见不一样,章得象的遭遇,却是不影响章衡继续为韩章一脉所认可。

  余下的一位却是曾布。

  相比起苏轼、苏辙两人受到的举荐,以及章衡受到的叔父的影响,曾布是受了江昭的举荐而入的韩系。

  本来,曾布并非韩系的人。

  他的兄长曾巩乃是刑部尚书欧阳修的弟子,而欧阳修是宰辅大相公富弼的人,传承自名相吕端一脉。

  理论上,受制于兄长曾巩的影响,曾布没有选择派系的权利,只能归咎于富大相公一脉。

  但,这仅是理论。

  实际上,曾布有选择的机会。

  只因曾巩并非富大相公一脉的核心人物!

  一般来说,核心人物涉及一个“牵连”原则。

  也即核心人物的父兄、叔伯、子侄,这些血缘关系相对较近的人,都会受到核心人物的影响,没有选择派系的权利,先天就归属于某一派系。

  一如联姻,就是“牵连”原则的衍生。

  某个派系的核心人物,其子侄若是成器,并且有意走仕途,就万万不可与别的派系的核心人物的女儿联姻。

  只因联姻也是一种派系选择。

  本来就受到长辈的影响,先天有了派系选择,再联姻又选择了一个派系,未免有左右逢源的迹象,最终结果就是两方人都不待见,仕途尽毁。

  当然,若是不在乎仕途,倒也无妨。

  本来,若是曾巩是庶吉士,那他就会是富大相公一脉重点培养的年轻人之一。

  如此,曾布就只能受到“牵连”,成为富大相公一系的人。

  然而,曾巩的科考并没有考好。

  三甲进士,上限几乎已经定死,哪怕有着传道受业的恩情,曾巩也不可能是富大相公一脉的核心圈层人物之一。

  并且,曾巩、曾布两人,祖上并未有太过厉害的人物,没有“先天”定下的派系。

  如此一来,曾布的选择就多了起来。

  于是,征求了曾布的意向,经江昭向韩章举荐,曾布就成了韩系的人。

  堪称BOSS直聘!

  书房。

  几人望着苏轼落笔的一幅字,皆是微微点头。

  该说不说,苏轼的确是有成为“大儒”的天赋。

  “一手好字!”江昭不吝赞誉之声。

  “哈哈!”苏轼提笔一笑,罢了罢手:“字不重要,朝廷上的动静才重要。”

  几人要么是三鼎甲,要么是庶吉士,都是韩系年轻一代受到重点培养的人。

  六位内阁大学士劝谏的事情,他们是率先知道的一批人。

  “去年,官家集百官贺表冲喜,几位阁老默契的选择了松手,让官家试试能否再诞皇子。”

  一向沉默寡言的苏辙摇头道:“据说,小荣妃是日日受到宠信,可腹中却也没什么动静。”

  “六位内阁大学士一齐劝谏啊!”曾布面色凝重。

  六位内阁大学士齐心,就是百官齐心。

  甚至都能架空官家!

  风雨欲来!

  “谁曾想竟然来得这么激烈呢?”章衡摇了摇头。

  官员劝谏过继宗室的事情,几人没少交流预测,六位内阁大学士下场的场景也有考虑过。

  不过,真到了六位内阁大学士毫无预兆的齐齐一下场,还是让人一惊。

  “这次闹得这么大,恐怕就不会再草草收场。”苏轼望向几人,插话道:“劝谏的奏疏堵了这么长时间,要想让臣民满意,怕也唯有立嗣方可。”

  “立嗣?”章衡摇头道:“且不说立谁,就说立了嗣,又置官家于何地?”

  一旦真的出了一位储君,那百官定然是急着巴结太子,皇帝迟早被架空。

  没有儿子的老年皇帝,谁敢跟着混?

  王尧臣双手背负,一叹:“官员要正统,官家心存顾虑,又岂可两全其美?”

  于江山社稷而言,臣子的选择无疑是非常正确。

  若是官家猛地出了什么事故,却没有正统,说不得就是一场“玄武门”之变。

  甚至,各地宗室起势,也并非不可能。

  于官家而言,没有子嗣,一方面是心中悲痛,一方面也担忧君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