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雪飘飘飞
一介纨绔,就此出人头地!
“嗯。”
江昭微微点头,望向了文官一方。
除了王韶以外,其余的文官都没有什么高光。
相较而言,文人还是以粮草调动,物资运转为主。
论功,也就相较而言要模糊一些。
好在,文官论功行赏,不涉及“首功”。
武将论功行赏,相差一名,赏赐便有不小的差距。
文官一方,因没有突出功绩,反而没什么赏赐差距。
说到底,也就四位主要文官。
“薛向、沈括、章衡、蒋之奇。尔等四人相互商议,定下无异议的排序就行。文官一方,具体都干了些什么事情,一一清点上来。”
“是。”四人齐齐行礼。
江昭略微沉吟,望向武将一方。
“此次论功行赏,有大功绩者都要随本官一起入京。然,边疆易变,不可不防,须得有人驻守。何人适合?”
作为宣抚使,涉及论功行赏,江昭肯定得入京。
特别是熙河七州该怎么处理,这才是论功行赏的重头戏。
(如图:熙河开边,拓土两千里,几乎分开了吐蕃和西夏)
“张某愿守。”英国公张辅拱手道
天底下,有本事运转二十万军士的人,屈指可数。
他就是是其中之一!
“如此,就有劳英国公老将军!”江昭颔首。
说着,江昭向下望去:“战功统计,切记要快,消息要传递给士卒,以安定军心。”
“诺!”
几十人,齐齐一礼。
第89章 封赏国公?
汴京,文德殿。
文武百官齐聚,满堂尽是朱紫。
官家赵祯端居御座,一袭衮冕礼服,袍绣章纹,头顶十二旒。
“自太祖皇帝立国以来,此乃我大周首次开疆拓土!”
赵祯扫视百官,一举一动尽显是欣喜。
“自江卿上奏《平戎策》以来,不足两年时间,已成拓疆之功,实为能臣、贤臣、忠臣之表率。”
“众位卿家以为,该作何赏?”
说着,赵祯起身,双手背负,尽是帝王威严。
如今,边疆的功绩名单还没有呈上来,但功绩第一人,肯定是主帅江昭,这一点毋庸置疑。
趁着没事,议论一下赏赐。
赵祯的态度非常明确。
大赏特赏!
大办特办!
让史书大书特书!
作为一位无子的老年皇帝,猛地有了开疆拓土的功绩。
并且,他还是国祚百年以来唯一一位有过开疆拓土功绩的皇帝!
这是什么概念?
说句不夸张的话,庙号、谥号都得一一变动,往上擢拔。
赵祯心中的兴奋,常人难以度量。
“以惯例论之,开疆拓土,可封世袭伯爵。”内阁大学士庞籍走出一步,缓缓答道。
这是太宗皇帝定下的规矩。
开疆拓土者,封爵!
当然,太宗皇帝可能没预料到开疆拓土的竟是文官。
话音未落,宰辅大相公韩章叱道:“不可!”
韩章一步走出,重重的扫了一眼庞籍,出声道:“依臣之见,还是酌情简拔、封赠祖先、荫封子孙、御赐宝物为妙。”
韩章补充道:“亦可封赐流爵,给予食邑。”
总之,就一句话。
不要世袭的伯爵!
韩章此言一出,不少文官相继点头,表示认同。
文官,要什么世袭伯爵啊?
“大相公言之有理啊!”礼部尚书王尧臣高声附和。
以惯例论之,勋爵若非奉旨领兵,不能出京。
上一代打下基业,下一代世袭爵位,就得禁锢于汴京。
须知,江昭并非武将出身,军中势力也并非根深蒂固。
一旦世袭伯爵之位,他这一代还好,妥妥的有望入阁。
可下一代就不行!
下一代得到的只有一个空头爵位,没有半分实权。
时间一长,地方上的势力消弭,区区一个没有权势的伯爵,仅仅是有些富贵而已。
要真论起权势和影响力,甚至可能都不如一县县令。
县太爷好歹还掌握几十万人生计呢!
要是子孙哪一代出个混账,走了武将路子,那更是哭都没得哭。
这可不是魏晋三国时期,文武划分不明确。
如今,文武划分俨然相当清楚,也相当敏感。
世袭爵位,未免给人一种不文不武的感觉。
相比起世袭伯爵,荫封子孙,让子孙进士不断代,为一方郡望,权势、富贵,都不缺,难道不香吗?
世袭伯爵,肯定不差。
但对于淮左江氏这样的郡望而言,连锦上添花都称不上。
“韩卿以为,该怎么封?”赵祯莞尔一笑。
“以惯例论之,封以世袭伯爵。不过,文官世袭,实在不妥,或可封以流爵。”
韩章沉吟道:“既是封流爵,就得往高了封。”
“要不,干脆封个国公吧!食邑两千户!”韩章脸不红心不跳,身形清瘦,举止自有风骨。
“国公?”
文武百官,齐齐探讨起来。
一般来说,文官走到顶峰,就会封以国公。
一如晏殊、韩章、富弼、范仲淹,都有国公之位。
只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死后再封赏国公爵位。
一如晏殊,死后追封临淄公,号食邑一万两千户,实食邑三千七百户。
不过,因是去世以后再封的爵位,所谓的“实食邑三千七百户”也是假的,子孙一分钱也不能到手,并不能领到相应的粮食。
范仲淹,死后封汝南郡国公,号食邑两千三百户,实食邑六百户,也是一样的情况。
都是假的,就是图个好听,表示荣誉。
少部分官员是致仕以后,生前就封赏国公之位,代表人物是韩国公富弼。
号食邑一千八百户,实食邑四百户。
只要富弼活着,他年年都可以从朝廷领到四百户的粮食供养。
特殊例外的一些人,还没致仕就封国公,代表人物是韩章。
拜宰辅大相公之日,封仪国公,食邑八千七百户,实食邑三千户,妥妥的宠臣待遇。
过些年,韩章的封号还会变动,从仪国公转卫国公,再转魏国公,号食邑一万三千七百户,实实封五千四百户。
两朝顾命大臣,待遇几乎是百年国祚以来最顶端的存在之一。
徽宗时期,韩章转封魏郡王,食邑之多就更是离谱。
当然,人已经去世,封再多也到不了手,仅是象征荣誉。
而今,一旦江昭封了国公,那可就是宦海文官中唯三有食邑爵位的人。
余下两人,一人是韩章,一人是衍圣公四十六代孙。
就连其余的五位内阁大学士,大概率也是病逝以后方才追赠爵位。
别的不说,反正出去一说,定然有排面!
文官国公,尚未致仕!
至于是不是流爵,已经无人在意。
文官要什么世袭罔替?
“肃静!”
内官一声尖呼,探讨不休的百官静了下来。
“诸位卿家,以为如何?”赵祯望向百官。
他心中已经有了决意。
这么一问,主要是想看看朝堂臣子的反应。
要是太过强烈,就往下降。
反正,不封世袭爵位就行。
至于太宗祖训?
太宗可没做到开拓疆土!
太宗祖训,未必不能更改。
“臣以为,可封赏流爵国公。”令国公一步走出,表示赞成。
此次开疆拓土,从整体上讲,相对利好武将一方。
作为统帅,要是江昭赏赐的上限不高,那几乎就定死了底下人赏赐的上限。
这不是好事。
“臣以为,可封流爵。”内阁大学士文彦博上前,出声赞同。
此次开疆拓土,主帅是文官出身。
这无疑是彰显了读书的重要性。
武将兵鲁子,果真是成不了大事。
上一篇:聊天群:我的群友全在反派阵营
下一篇:返回列表